幾十年來,礦坑遍地、寸草不生的平度市梨溝山曾是當地環(huán)境的一塊瘡疤,經過短短三年時間的整治,如今的山體已是綠樹成蔭,再過5年將成為一座設施齊全的休閑公園。而這一切的改變都源于我市建筑廢棄物與廢棄礦山恢復治理相結合的新探索。昨日記者從市城鄉(xiāng)建設委地材處獲悉,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計資源化利用建筑廢棄物4500萬噸,2016年完成了1500萬噸,再創(chuàng)歷史新高,我市將打造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青島模式”。據悉,我市首個500萬噸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產業(yè)園已開工建設,預計2017年底投產運營,屆時,將實現青島主城區(qū)建筑廢棄物年產年清。
改變
昔日廢棄礦山變身綠山
從平度市區(qū)出發(fā),沿東北方向前行不到2公里,是一條綠蔭如蓋的瀝青公路,繼續(xù)前行到梨溝山黑石澗上,人們就會看到漫山遍野的蒼柏綠松,大棗、山楂、核桃掛滿枝頭,水庫波紋蕩漾,恍如來到了城市休閑公園。其實,只要轉過身來望向遠處,留存的大大小小的廢棄礦坑、碎石,便能了解這里的前身為何處。這些礦坑有的深達40多米,較淺的也有十幾米,山體到處遍布石渣碎石,原有綠化植被幾乎蕩然無存。
實際上,這里原本是一處廢棄多年的礦山。幾年前,這個方圓幾公里的山體還像大多數廢棄礦山一樣,礦坑碎石遍地,寸草不生,裸露的山體遇到雨水極易誘發(fā)地質災害,一刮風又是塵土飛揚,幾十米外看不清人影,成為令人頭疼的風口子、沙窩子。在萬米高空俯瞰的衛(wèi)星云圖上,都能清晰看見山體的千瘡百孔,成為平度一害。經過三年的初步整治,梨溝山廢棄礦山的部分山體已是綠意盎然,一改過去的滿山礦坑的荒蕪景象,漫山遍野的礦洞已經被填平,裸露的山體重新覆蓋上了土壤,成片樹苗在茁壯成長。
這一切都始于平度市唯一一處封閉式建筑垃圾回收站的建設。早在2010年,青島北苑環(huán)保建材有限公司就在平度梨溝山承包了1300多畝的廢棄礦山,先行、先試,投資1.2億元,開啟了建筑垃圾、尾礦碎石資源化利用,與恢復治理、綠化、美化廢棄礦山相結合的新模式。
打造
建筑垃圾處理循環(huán)利用成寶
北苑建材接下整治廢棄礦山的任務,在別人眼中看似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對于北苑建材來說卻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經過多年的發(fā)展,青島北苑公司已經發(fā)展成為融合土石方公司、混凝土公司、路橋公司、環(huán)保建材公司等多個子公司的大型建設企業(yè),大量先進的機械化設備,為礦山恢復提供了雄厚的物資保障。最關鍵的是他有一條完整的建筑垃圾處理生產線,這一點關乎至關重要的巨大礦坑填平材料問題。用什么材料來“填飽”一個個張著大口的礦坑呢?答案正是建筑垃圾。位于梨溝山、2012年建成的北苑環(huán)保建材有限公司垃圾堆放場,由于承攬了公路修筑、工業(yè)園區(qū)建設、房地產開發(fā)、水利建設施工等工程,青島北苑公司不必擔心常出現的建筑垃圾原料不足的問題。
青島北苑環(huán)保建材有限公司董事長代建強介紹,昔日讓人頭痛的建筑垃圾、尾礦碎石,加工成為三種骨料。優(yōu)質骨料可以繼續(xù)用于混凝土生產,一般骨料用于路基墊層,剩余土渣、石末,用于礦坑填埋、山體恢復,分揀剩下的廢棄渣土,因透水性好,成為理想的回填礦坑材料。建筑垃圾在這里得以100%循環(huán)再利用。
截至目前,礦山恢復治理完成了500多畝,已經回填了500萬方的土,山體恢復植樹約200萬株。在目前礦山復綠的基礎上,利用廢棄采石場的土地資源以及獨特的自然景觀,把廢棄采石場改造成城市休閑農業(yè)公園、生態(tài)公園等旅游景區(qū),生態(tài)修復和休閑旅游開發(fā)并舉。再過3年,1300畝礦山將全部覆蓋植被,再過5年,梨溝山將成為一座綠色的礦山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