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日漸增多的廢物給香港的垃圾處理帶來巨大壓力,香港特區(qū)政府也一直在尋找除了堆填區(qū)以外的廢物處理措施。比如發(fā)展綜合廢物管理設施,縮小廢物的體積、增加回收率。
香港環(huán)境局還在2013年正式公布了一個十年的廢物管理藍圖——“香港資源循環(huán)2013-2022”,以“惜物、減廢”為重點,建立“減費、收費、收集、處置及棄置”的綜合管理系統(tǒng)。在2022年之前減少40%的都市固體廢物棄置量,并將香港的廢物資源管理比例轉變?yōu)?ldquo;55%回收、22%堆填和23%焚化”。
澳門:科學焚化
澳門過去長期以堆填方式處理垃圾,但隨著垃圾量增多,堆填對于土地資源緊絀的澳門來說,實在是沉重負擔。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澳門特區(qū)政府決定以“焚化為主,堆填為輔”,建設了有3條處理線的垃圾焚化處理中心。但僅過了10多年,該垃圾焚化處理中心的垃圾處理能力就漸趨飽和,于是澳門特區(qū)政府在2008年完成了垃圾焚化中心的擴建,新增了3座焚化爐,將每日處理能力提升至1728噸,預計可滿足至2020年后的垃圾處理需求。
除了對可燃性生活垃圾進行焚燒外,澳門對一些特殊及危險廢棄物,如廢舊輪胎、固態(tài)及液態(tài)危險物、貓狗等動物尸體及屠宰場廢料、醫(yī)療廢物、油渣沉淀物等,送往焚化中心旁的特殊和危險廢物處理站,進行高溫焚化處理。澳門的建筑垃圾每天也會被送到專門的建筑垃圾堆填區(qū),作為填海之用,并有專人定期檢測成分。
焚化中心在垃圾處理過程中所產生的熱能會用于發(fā)電,垃圾焚化后的兩種主要剩余物—— 爐渣及飛灰,體積只有原來垃圾體積的十分之一,這對缺乏土地資源的澳門十分重要。
同時,澳門特區(qū)政府及相關部門也清醒地認識到,廢棄物處理必須更加著重于“源頭減廢、分類回收”,于是進一步在澳門各地區(qū)及出入境口岸增設資源垃圾分類回收設施。同時,為了推動社會大眾共同實踐各種不同的環(huán)保行為,環(huán)境保護局于2011年起推出了“環(huán)保Fun”積分獎勵計劃,于12個地點定期回收塑料、鋁罐/鐵罐以及紙張,市民則可以用回收物品獲得的積分換取超市禮券。
臺灣:“垃圾不落地”
每天固定時段,臺灣的大街小巷都會響起優(yōu)美的音樂,這是垃圾車在提醒周邊的居民前來倒垃圾。很多去臺灣旅游的大陸游客到臺灣的第一印象是臺灣的街道非常干凈,基本上見不到垃圾,也很難找到垃圾桶。